很长时间没有写博客了。大概是各种各样的积累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点,感觉最近对很多问题都有了新的思考,视野也豁然开阔。是时候把一些东西落实成文字了。

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,现代社会正将大部分人安置在一个个“壳”内。动漫、偶像、电视节目、抖音……一个个的圈子,营造出一个个“安全的温床”,构造出一个个独立的价值体系,将人的意识和行为导入封闭的网络中。在这些局部的网络里,各自有着独立定义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(家里蹲看番,给爱豆打call,抄鞋……)当你要进入一个圈子,就必须按它公认的规则行动,受到圈中他人的认可,以及更重要的——自我的认可。

社会的种种引导,将个体置入一个令他感到舒适的温床内。在外力迫使他从这壳中出来,或他从壳中的裂缝瞥到外界的光亮以前,是绝无可能意识到他在这壳中的。庄子云: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”,正如壳内之人不知壳外之境。在壳内,充斥了大量繁复的信息,因而人可以乐此不疲的接受它们,以致于在这之外再无精力接受其他的观点,更勿论自己去思考了。

长期呆在这样的壳中,对一个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?在饱和信息的轰炸之下,人会习惯于不断接受投放而来的信息,将更“困难”的独立思考和辩证抛诸脑后。长此以往,人的思考、行为模式就成为他所在的那个“壳”所塑造他成为的样子。这对资本家是一个好东西——通过对引导特定商品、消费行为的偏好,可以让人成为稳定的消费者、收入来源;对于政客这亦是个好消息——因为这让大规模的舆情操作、选票影响成为可能。

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并不由自己掌握这一点,是令人不寒而栗的。然而,这一切正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当中。这壳的牢固程度远超人们想象,而壳内的人已然把一切人为的规则想象成了生活的准则,并坚定不移的执行着这一框架,反成为它的加固者。

“宅”果然是一种值得实践的生活方式吗?纸片人老婆果真比三次元更有吸引力么?偶像的演唱会门票花那么多钱值得么?没有身边朋友天天开黑,你会花那么多时间在王者荣耀上么?

正所谓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”,只有从壳外看待事物的时候,有人在壳内这一事实才变得明晰。这个世界本不是信息的孤岛——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,丰富的音乐、电影、游戏的选择,都说明了这是一个信息过剩、选择维度繁多的社会。但正是因为信息的过度丰富,同质化而大量的信息才能轻易将你我的大脑填满。要从这无形的囚笼中逃走,唯有先把大脑从信息的洪流中解放出来。当一个人开始自省和反思,很多新的观念和疑问才会呈现在眼前。

当我们从更大的视野去看待问题,得到的结论往往也不一样。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——从宏观社会变迁、经济兴衰、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事物,而不是将目光局限于目所能及的日常,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重要转折点。个体毕竟只是这庞大社会中的微小节点。个人的兴衰,也必然凭借于社会浪潮的沉浮。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下,我们会发现:

1、那些众人习以为常的日常,不过是大池塘中的一点水花;
2、任何流行的事物往往是易逝的。从后世看来,甚至是荒谬而可笑的;
3、在任何时代,都有人可称为信仰之所在——换句话说,就是那个时代的壳。或许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,是宗教,是共产主义,自由主义,资本主义……
4、壳对应的角色有壳中人,更有那建壳之人。而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往往是明白的——建壳者获得对壳中人一定程度的控制权,从而从中牟取利益——譬如偶像经济中从粉丝身上获取的经济上的利益,以及教皇从众多信众身上获得的至高无上的统辖权……

所以,壳是这样一种东西:它由人类建造,而有意识的作用于人类;壳内的信众在认可了壳的存在之后,更进一步的加强了这壳的存在;而建壳之人,凭借着信息的落差优势,很自然的在无形中夺走了壳中人的利益。只有极少数擅长思考的人得以认识到这壳的存在,乃至于它的环环相套,无所不在;更少的人有能力从壳中跳脱而出,置身事外,或成为新的建壳人。于是,形形色色的壳作为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,在人类社会中不断变化形态,存续至今。

只要活在这人类社会之中,我们或多或少就是壳中人。泛娱乐化是壳,游戏是壳,学校是壳,宗教是壳,金钱是壳……在我们或多或少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,总避免不了被各种各样的规则系统束缚。意识到这一切的存在,或许能让我们在社会混乱的洪流中,能有更好的理性去做出选择吧。

当意识到自己在壳内之时,壳外的世界也昭然若现。我们生于一个伟大的、激烈变革的时代,不应蒙上自己的双眼,对一切充耳不闻。

对于一切价值,保持怀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