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读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,和主角一起踏上穿越大半个美国的心灵之旅。主角在一次又一次的肖陶扩中,最终与他的分身——婓德洛达成了和解,暂时恢复了心灵的清明和灵性。而我心中的诸多迷惑,也在旁观这场旅行的过程中得到了解答。

主角在这本书中谈理性思想,谈维修摩托车时的态度,谈古典与浪漫的对立,谈论什么是“好”的。在最后看来,作者实际上都是在着力的去理解与阐明他自己创造的一个概念——“良质”。

良质(Quality)到底是什么?这个问题我不打算在这篇短小的博客中讨论。我想讨论的,仅仅是“良质”周围的东西——什么样的东西和良质接近,什么样的东西是反良质的,而我们应该如何去追求良质。

但在开始之前,我们不得不给良质一个基本的定义,不然我们的讨论将没有任何依据可言。我认为,和“良质”接近的定义有“善”,有“好的东西”。追寻良质的过程,则实际上是追寻自己“所觉得好的东西”、寻求内心的过程。

也就是说,这篇文章主要想要讨论的问题是:我们应该怎样追寻自己所真正想要的?通过《禅》一书的帮助,我想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。

科学家和艺术家

还是从编程说起吧。

在我看来,喜欢编程的人,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:科学家与艺术家。这两类人都在编程的领域自如的来往。他们可能做着同样的工作,干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事。但是,他们的内心所想是大相径庭的。

科学家的程序员编程,是因为他们纯粹的喜欢编程这件事情。他们以钻研复杂的算法思想、程序语言为乐,愿意不计利益的去钻研一个很艰深复杂的题目。他们可能很少有具体的项目产出,但却总能在特定的领域,展现出超人的深度和知识。

艺术家的程序员编程,则是因为他们想通过编程去达成某件事情。对他们来说,编程是手中的扳手,是积木,是完成目的的手段。他们或许想要做出一个漂亮的网站,或许想要做出激动人心的游戏。但无论如何,他们的关注点总在他们所想要达成的事,而非编程本身上。

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科学家或艺术家,但都肯定在这两极之间有所偏颇。比如我自己,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”艺术家“。我开始学习编程的原因是想要写一个游戏MOD,之后是想要做好游戏。不论如何,在编程这一点上,我的目的是功利的——我想要通过编程来达成某件事,而不是纯粹的”想要去编程“。

我无意批判这两者孰优孰劣,但却从自身编程五年的时间中得出一种感觉:我虽然喜欢编程,但却在编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不快乐。

这种不快乐不是因为研究编程没有意思,也不是因为做出来的东西不好,没有成就感,而是因为我觉得,我在无时不刻被什么东西追赶着。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东西,我会去压缩自己的精力,把注意力全部放在“完成这件事”上。编程仿佛成了这件事的副产品,成了一座必须要攀过的高山,成了单调苦涩的任务。

我赢了,我爬过了高山。可我输了,我都不曾记住山路上的风景。而山顶的景色,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美。

或许追名逐利也就是这种感觉吧。为了金钱、地位奋斗数十年,回头来发现自己获得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。相反,那些真正想要的东西,却被当时的自己轻易的抛掷于一旁。

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自己所做的事,并发自真心的热爱着自己所做的一切——这是多么好的一种感觉啊!这种感觉我曾在初中、高中的时候拥有过。那时的我练breaking、弹吉他、跑酷,在昆明城的大街小巷穿梭,自由的以为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无法钳住我,以为自己不论什么都能超越。

很遗憾,我们最大的敌人,往往只是自己。“如果能重新的,发自内心的爱上我所做的事就好了啊”,这是我现在最大的想法。

“爱上所做的事”,实际上就是良质的一种。让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 ,来看看怎么去追寻良质。

My heart is in the work

“My heart is in the work”,这句话是CMU的校训,我认为这句话和我所想表达的东西含义很贴切。

《禅》中说了两种维修摩托车的人的态度。第一种是把维修摩托车当做一种麻烦、必须完成的工作的人。这样的人,通常会在维修摩托车时心不在焉,心里却期望着赶快做完这件事好去享受别的。他会在修理摩托车的时候开着特别大的音乐,大手大脚,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也会带来各种问题;另一种则是把自己全身心的带入维修摩托车这件事中。你可以感受到他专注的神情,敲打钉子时对力道细致入微的控制,从而体会到他手艺的精湛。

维修摩托车是一件可以去享受的事吗?《禅》告诉我们,它是,也不是,只取决于修摩托车的人如何去看待它。如果修摩托车的人看到的只是一些机械构成的结构,它要做的只是让这堆死气沉沉的铁块重新动起来,那么他面对的只是一项苦差事;但如果维修者看到的是摩托车之下蕴涵的整个科学体系,是组件和组件的相互作用,是一个有机的系统,那么他也会更有动力去参与到这项艺术中。

很显然,参与者的态度,直接决定了他做这件事情的结果。多年之后,那个边修摩托边听摇滚的吊儿郎当的小伙子可能早已卷铺盖走人,但那个勤勤恳恳的老师傅则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好的印象,生意越来越好。

既然维修摩托车这样“无趣”的事都可以被看做是很有趣的,这样的观念几乎可以扩展到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上。

比如,面对做饭,与其去纠结于准备和收拾有多么麻烦,不如去专注的考虑其中的一道道工序应该如何准备,如何做。切菜该如何切的更快,火应该开多大,应该煮多久,要怎么样才能让味道变的更好,这些都是可以去钻研的学问。

再比如说,面对恋爱,很多男生会觉得要照顾女孩子的需求好麻烦,不想花费精力去考虑她的感受。不过,考虑对方、照顾对方的过程,何尝不是爱的过程?深入的思考了之后,你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到她的想法,从而把你们的感情维护的更加牢固。更不用提相爱本身就应该是相互关照、相互体谅。

即来之,则安之。把自己全情投入到正在做的事当中,并不是对当下、对不喜欢的事的妥协,正相反,是让自己去学习、去享受、去成长的机会。

理解到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,只要用心投入,都有它的内在价值,这便是追求良质的一个重要前提。

选择正确的事物

刚刚我们提到,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内在价值,应该去投入于自己所做的事。但是,我们为何会去做这件事呢?它本身是有价值的吗?或者,对任意的事,难道只要我用心做了、投入了,难道它们给我带来的就都是同样的良质吗?

如果是曾经的我,会很明确的给出这样的答案:不是。我喜欢做的才是有价值的,我不喜欢的就不会去做,甚至完全拒绝对它投入精力。良质只存在于我的喜好内,我想做什么,什么就具有良质。

可是现在的我,给出的答案是:不是,但也是。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,我可能觉得做某些事是好的,它们带来的良质远大于其他事。可是在我实际去接触一件事之前,是无法判断它是否有良质的。在接触了它并体会到了它的良质之后,我的看法会发生变化。

”坚持自己的喜好”这一点,往好了说是有定力、坚持不懈,可往坏了说也可以认为是固执己见、不求改变。如果只是因为“自己要做某件事”而拒绝去接触其它的事,那就只能说是愚蠢了。

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坚持,但应该明白坚持和钻牛角尖之间的区别。这个世界上有诸多事物需要我们去接触、去体会,如果早早的把自己的精力限定在一些特定的事物上,那只会限制了自己的眼界,把自己困在小小的笼子里面出不来。

良质是开放的、包容的。任何事物,只要我们愿投入其中,都可以体会到良质。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把自己去框死,努力去追求更丰富的人生经历。

反良质

我们都喜欢良质。良质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学习了东西,发生了成长,增长了眼界,体会到生命的美妙。比起名声和金钱,我们本质上想要追求的,其实都是良质。然而,总有这样那样的东西,让人和良质背道而驰。

比如说,一心为了达成目的,而不问过程,便是反良质的一种。这种反良质,从我们出生起便贯穿始终。爸爸妈妈的”你要好好学习,考个好高中,然后考个好大学,然后考个好工作,娶个好媳妇……”就是反良质的典型例子之一。这句话里,只提到了目的(找个好工作),而全然不提过程(我要通过怎样的努力去找好工作)。于是,我们历经十数年的鞭挞和痛苦,找到了一个好工作,可是全然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所在。因为我们的眼里全是目标,我们所活过的日子里只有被追着走的痛苦,在以后也仍将如此继续下去。

或许我们都忘了,生活并不是一个又一个目标,而是我们确确实实度过的每一秒钟。我们实际所体会的、感受到的,其重要性绝对高于所谓未来的目标。不如说,未来的目标,也只是为了让我们在那时能够更好的体会到良质而已。如果生活只有目标而无当下,那就好像只记着爬到山顶却忘了欣赏风景,得不偿失。

逃避和堕落也是反良质的一种,而且远比前一种糟糕的多。人们重复于一些低级的刺激(比如抽烟、酗酒),从感官上感受到重复不变的愉悦。这样的交互过程是没有良质的,因为从这样的行为中,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出现。你既没有投入进去,也没有自我成长。这样的行为只是让人单纯的放纵于自己的动物性,时间一长,甚至会让人丧失感知良质的能力。

追寻良质

现在,我们可以谈谈如何追寻良质了。良质在思想与事物的碰撞中产生。你只要投入的去做一件事情,良质便产生了。

良质的产生并不限定于一个人所认为他喜爱的事物内。说到底,他所喜爱的事情,也不过是由他过去的经历所产生。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产生良质,因此,一个人不应该因他曾经所做过的事而限定自己,而是尽可能的去接触更多的事物,这样他也会发展出新的喜好,从而感受到更多的良质。

只论目的不论过程的行为是反良质的。如果我们在苦苦追寻一件事的过程中,发现自己失去了本应有的快乐,那不如自问:我在做的事情是我想做的吗?我对待事情的态度是否出了问题?

堕落、逃避的行为,亦是反良质的。如果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毫无所得,只是沉溺于人自己的动物性,沉溺于机械的刺激,那么他最终会毁掉自己。

说到底,要追寻良质,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:解放自己的心灵。让自己去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中,接触新的东西,不断的去探索这个世界。只要我们怀着热忱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,便能持续的感受到良质。


我思想的河流曾经充盈着各种各样的有趣的东西,但它现在枯竭了。我固执己见,不愿意去寻求自己所好之外的事物,为了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而苦苦坚持,结果反而让我的生活远不如以前充实。这样的空缺,也带来了许许多多本不必有的逃避和伤害,不论是对我,亦是对我最亲近的人。

或许人只有不断的摧毁自己再重建自己才能成长,但我绝不希望自己的过错再波及身边之人。当下,只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加充实、更加有趣的人,然后把这份经历分享给身边的人。

愿过了很久之后回望,我走遍江河胡海,看遍世间万象,终无悔于自己之所为。

愿我们在那时能说出:We loved, and we lived.